唐伯虎的生平事略

唐伯虎的生平事略

一、唐伯虎的生平

唐伯虎是明代苏州著名书画家,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合称为“吴门四才子”。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29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狱,关了10个月。仕途受挫,促使唐伯虎埋头诗文和书画的创作。在经过一段游历名山大川的生活后,致力于绘画,并以卖画为生。他生性不羁,常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故后人将“点秋香”的风流韵事移花接木在其名下。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学元人。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称作“明四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秋风纨扇图》、《牡丹仕女图》、《高山奇树图》。又善书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的中兴书法家。诗作初多秾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生活清苦,皈心佛教,自号“六如居士”,诗亦不拘成格,很多作品反映了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和出世思想,最具代表的就是其《落花诗》。

唐伯虎的一生,充满曲折与无奈,但他豁达乐观,“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趋舍”。年轻时,唐伯虎有个邻居叫张灵,很会作诗,亦善画画,家里很穷,但是非常爱喝酒,而且只有在喝得醉醺醺的时候才会有杰作,唐伯虎并没有嫌贫爱富,经常与他一起出行。《姑苏名贤小纪》卷下有一段文字记载此事:

张灵,字梦晋,家故贫窭作业,至梦晋始读书。好交游,任侠作达,醉则狂舞,曰:“日休竖子耳,尚称醉士,我顾不能耶?”与伯虎先生邻,相善。一日偕游虎丘,扣舷痛饮,作野人歌。会数贾饮亭上且咏,梦晋曰:“此养物技不过弄杯酒耳!何当论诗,我且戏之。”因更衣为丐者,上丐贾食已,前请曰:“谬

劳诸

君食,无以报,虽不能句,而以狗尾续,若何?”贾大笑曰:“丐亦诗人耶?”时贾所为诗有“苍官青士,朴握伊尼”等语,因举试之,则响对曰:“苍官,松也;青士,竹也;朴握,兔也;伊尼,鹿也。”贾不测,始令赓。复丐酒,连举大白十数,挥毫顷而成百首,不谢竟去。易维萝阴下,令绝迹。贾使伺之,亡有也。乃大骇,以为神仙云。

唐伯虎的生平事迹,大家都很熟悉。除了唐伯虎的字画,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影响他仕途的科场舞弊案,在当事人已经承认的情形下,唐伯虎完全可以作自我申辩的,可他却采取“不复辩”的态度,结果遭到“与同罚”。乾隆《苏州府志》人物七云: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益放浪形迹,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益穷研造化,寻究律历,求杨马元虚、邵氏声音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间……

还有他凭着智慧装狂避祸,与张翰的以“莼鲈之思”为借口避祸,有得一比。当时南昌宁王朱宸濠蓄意夺取皇位,笼络各地名士,唐伯虎也在其中。当他发现宁王的篡位意图后,就伪装颠狂,躲避了一场杀身之祸。乾隆《苏州府志》人物七是这样记载的:

宁王宸濠慕其名,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归。

二、唐伯虎的卒年

关于唐伯虎,有一件事必须提及,那就是他的卒年。许多正式出版物都搞错了,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等。原因是卒年“嘉靖癸未”与实际卒日“嘉靖癸未

二月二日

”对应的公元纪年并不等同。根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前者对应的是“嘉靖二年”即1523年;后者对应的是

1524

1

7

。在农历除夕来临之前,公元纪年早已经进入了下一年。类似的还有与唐伯虎同时代的祝允明,他生于“天顺庚辰

十二月六日

”即

1461年

1月

17日

;殁于“嘉靖丙戌冬十有

二月二十七日

”即

1527年

1月

28日

。如果仅仅按照历史纪年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找对应的公元纪年,则祝允明的生卒年便为“1460—

1526”

,都少了一年。

对于一个人的生卒年,墓志铭是最权威的。唐伯虎的墓志铭是祝允明撰写的,全文如下:

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子畏性极颖利,度越于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曰四海惊称之。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不或友一人,余访之再亦不答。一旦以二章投余,乘时之志铮然。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宏舒,言万物,转高转细,未闻华峰可建都聚,惟天极峻且无外,故为万物宗。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其父广德,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师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广德尝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父没,子畏犹落落。一日,余谓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巳[己]愿,便可褫襕幞,烧科策,今徒藉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弗售,一掷之耳。”即墐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翻讨拟议,只求合时义。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已[己]未往会试,时旁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狱。诏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辨,与同罚,黜椽于浙藩,归而不往。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蹔归,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瘉,稍治旧绪。其学务穷研造化元蕴象数,寻究律历,求扬马、元虚、邵氏声音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乌五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将为一家学,未及成章而殁。其于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谓后世知不在是,见我一斑已矣。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既复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请门征索文辞诗画,子畏随应之而不必尽所至,大率兴寄遐邈,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趋舍。子畏临事果决,多全大节,即少不合不问,故知者诚爱宝之若异玉珍贝。王文恪公最慎予可,知之最深重。不知者,亦莫不歆其才望;而媢疾者,先后有之。子畏粪土财货,或饮其惠,讳且矫,乐其菑,更下之石,亦其得祸之由也。桂伐漆割,害隽戕特,尘土物态,亦何伤于子畏?余伤子畏不以是,气化英灵大略数百岁一发钟于人,子畏得之一旦已矣。此其痛宜如何置?有过人之杰,人不歆而更毁;有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奇思常多,而不尽用。其诗初喜浓丽,既又放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者多与古合。尝乞梦仙游九里神,梦惠之墨一担,盖终以文业传焉。

唐氏世吴人,居吴趋里。子畏母邱氏,以成化六年

二月初四日

生子畏,岁舍庚寅,名之曰寅。初字伯虎,更子畏,卒嘉靖癸未

十二月二日

,得年五十四。配徐继沈,生一女,许王氏国士履吉之子。墓在横塘王家村。子畏罹祸后归,好佛氏,自号六如,取四句偈旨,治圃舍北桃花坞,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子重名申,亦佳士,称难弟兄也。

铭曰:“穆天门兮夕开,紾吾乘兮归来。睇桃夭兮故土,回风冲兮兰玉摧。不兜率兮犹徘徊,星辰下上兮云雨漼。椅桐轮囷兮稼无滞穟,孔翠错璨兮金芝葳蕤。碧丹渊涵兮人间望思。”

前应天府通判友生长洲祝允明撰,同邑王宠书。 (《唐伯虎轶事》卷一)

三、唐伯虎点秋香事迹考略

自从冯梦龙于明天启四年(1624)编撰梓印《警世通言》后,其中有一篇《唐解元一笑姻缘》就是为世人熟知的从追求秋香到卖身投靠、甘作书僮的“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特别是通过评弹这一艺术形式的加工处理,故事的流传范围更其广泛,并逐步演绎成为《三笑姻缘》。更有人因为唐伯虎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而附会唐原有八个妻妾,再加上秋香,就成为《九美图》等等。

据考证,华鸿山比唐伯虎小27岁,唐伯虎于嘉靖二年(1524)去世时,华鸿山尚未登科,而华考上进士时(嘉靖五年),唐已病故3年。华鸿山做太师时,唐寅的棺木已朽。因此,根本不可能有唐到华家卖身投靠的事情发生,纯属小说家言。秋香倒是确有其人,据考证,真名叫林奴儿,是南京的一个妓女,她比唐寅大十几岁。真正点秋香者也另有其人,而且小说原型还不止一个。

1.吴人陈元超。明王同轨《耳谈》记载:“陈元超,吴人。父以疏论严氏谪死。元超少年,倜傥不拘,尝与客登虎丘,见宦家从婢姣好,笑而顾己,悦之,迹至其家,求佣书焉。留侍二子……接下来就记述如何取悦主人,既而,遂愿与秋香成婚事。王同轨,字行父,黄冈人,约明光宗泰昌中前后在世,由贡生官江宁县知县,所著《耳谈》十五卷,每条皆记所说之人,以示征信。可见,此事亦非无稽之谈。

2.无锡人俞见安。据黄蛟起《西神丛语》记载:“俞宪,号是堂。次子见安,偶从舟次见一女郎,心悦之,买舟尾其后。至吴门,知为某富室青衣,……近人以其事为唐寅,余询其从孙祖源,始得其本末。女郎号美娘,盖好事者驾言子畏耳。”黄蛟起,字孝存,无锡人,所著《西神丛语》都记无锡之事,因此,俞见安也应该是无锡人。而女郎主人家在苏州,与世传唐伯虎至无锡访华氏婢女正好相反。且婢女名美娘,非秋香。

3.江阴吉道人。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认为“唐解元诡娶华学士家婢秋香事,乃江阴吉道人,非伯虎也。”其文略谓,吉父为御史,以建言遣戍。吉于洞庭学道。有一次游虎丘,适逢兄丧,有孝在身,上身穿麻衣,而下身却穿着紫绫裤。正巧,有一上海的大户人家也带着家眷游虎丘。他们的丫鬟秋香见到吉的打扮,忍俊不禁地朝吉笑了一下,而吉就以为她喜欢自己,于是,改名换姓投身为仆,既而竟成好事。华为吉的本姓,非婢女之主家姓,主家又是上海人氏。

4.唐伯虎。《唐伯虎全集》辑录《蕉窗杂录》文:唐寅于金阊见一画舫,珠翠盈座,内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顾己,乃易微服买小艇尾,抵吴兴,知为某仕宦家也……”

纵上所述,诸书所录故事情节基本相同。只不过主人公有吴人陈元超、无锡俞见安、江阴吉道人和吴门唐伯虎之别,女主角亦有秋香和美娘两种;“一笑”之处,有虎丘、舟中、金阊三处;婢女主家亦有吴门富室、上海大户、吴兴某仕宦家诸说。可见,此风流韵事在吴中广为流传,初本无定数。后因冯氏结集梓行,又唐伯虎较他人名声更大,且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故此风流韵事就非他唐寅莫属了。

《五亩园志余》有一条“检斋”称:“秋香事,实吉氏子冒六如盛名而得之。事闻于六如,谓生平知己无逾秋香,因误人自误,深自尤悔。杜门不出,读《近思录》者一月,颜其室曰检斋,作《检斋诗》云:‘检束斯身益最深,检身还要检诸心。鞠躬暗室如神在,恭己虚斋俨帝临。视听动言皆有法,杯盘几席尽书箴。遥知危坐焚香处,默把精微义理寻。’”

看来唐伯虎对于有人将“点秋香”之事加到他的头上,尽管没有申辩,还是有所后悔的,甚至用闭门读书一个月来惩罚自己,并将书斋命名为“检斋”,目的是提醒自己要经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以避免流言蜚语,乃至惹火烧身。因此,有了后来的装狂避祸,离开宁王的故事。

四、唐伯虎的墓与祠

在苏州桃花坞片区西大营门西有一条叫唐寅坟的巷子,南起大营弄,北至东蔡家桥。此巷当然是因唐寅得名,但是时至今日,苏州人都知道的唐寅墓恰实实在在的在横塘。这是什么原因呢?

乾隆《苏州府志》卷第三十冢墓一云:

解元唐寅墓,在横塘王家村,墓至今尚存。本朝康熙中,阊门内居民于寅读书之准提庵西,掘得一碑,大书“唐解元墓”,苏守胡缵宗书也。时商丘宋荦抚吴,亟临祭之,为构才子亭于其旁,宗伯韩菼记以诗云:鲤仙赠墨妙江东,伥伥词成千载空。埋玉如闻禅榻畔,衔杯不语雨声中。荒丘翁媪秋前税,才子牛羊笛里风。花草不知身后妒,年年坏土衬残红。中丞当代振词源,吊古凭将风雅论。谁昔唐衢惟解哭,只今宋玉与招魂。人归黄土三生石,时过清明一酒尊。更辟桃花旧兰若,钟声鼓月伴黄昏。然唐墓实在横塘,当时未详考尔。明末井研雷起剑重修唐解元墓,其《记》略云:崇祯甲申暮春既望,余与徐元叹、叶羽遐、毛子晋、马人伯、孙月在、释石林,放舟于吴门之横塘,羽遐指野水丛薄间曰:是为

唐伯虎

先生之墓,童乌之嗣既乏,若敖之鬼已馁矣!今其墓牛羊是践,是可悲!余遂与诸友人披棘拜之。访于田夫之邻者,问其遗族,云:“族并乏,止有城内桃花坞一老妪尚是伯虎侄孙妇之孀者。”余与友人凄然叹曰:“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理厥封树,构数楹而祠之,是在吾侪今日耳!”子晋欣然任之,同侪各赋诗以纪,阅两月而祠成,更勒石以遗千古之有心者。

由此看来,在明代崇祯甲申年(1644),雷起剑等人曾经重修过位于横塘的唐解元墓。直到康熙年间,有人在准提庵西掘得一块由苏州知府胡缵宗书写的“唐解元墓”碑,当时江苏巡抚宋荦还亲自“临祭”,并且建了一只才子亭,有苏州状元韩菼诗为证。从此,苏州便有两处唐寅墓同时存在。桃花坞那里居然将唐寅坟演变成了一条巷子的名称。到了嘉庆年间,甚至出现了“横塘之墓无有过而问者”的局面。幸亏有一位唐氏后人唐仲冕出任吴县知事,于是,两处并修之,并自撰《修唐解元墓记》:

公讳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弘治戊午南京解元,以事被黜为吏,辞不就,放废终身,尝以佯狂脱宸濠祸,卒葬横塘王家村,载在志乘。明末毛子晋曾修其墓,有文记之。自宋商丘尚书得胡太守缵宗碑碣于桃花坞,为建祠墓,而横塘之墓无有过而问者。予以同姓来宰是邑,既修辑桃花庵与其墓,且相率为诗以广其传。考横塘旧有墓地三亩,过者犹能指丘陇,不可废也。历年已久,侵葬者树皆合抱,姑即其可厘正者,封植而显识焉。墓中埋一碑,墓前立一碑,建石亭、石绰楔各一,墓前仅有四分有奇。以唐六如墓注名户籍,付县中司漕吏代纳其赋,岁久勿替,因并识之。

又写了《封识六如墓四首》诗:

白玉楼成隔两尘,水村山郭几番新。未知若个眠云处,想见当年荷锸人。兰若旧藏题后碣,菰芦雅称梦中身。横塘十里秋声馆,合与芳园一例春。

荒丘冥漠不书名,访到山桥涧水清。指点青磷孤月出,侵寻黄壤乱云平。一抔马鬣新封大,三尺鸡碑小记明。过客莫歌蒿里曲,早归兜率悟无生。

菱芡重重鼎俎奇,横阡设祭暮雅知。唐风剩有毛苌传,楚些曾无宋玉词(崇祯甲申,毛子晋尝封表之,置丙舍,纪以碑,今荡然无存。惜商丘中丞未曾议及)。地以沧桑沈断础,人于伏腊走丛祠。秋来雁税从新占,凭仗村翁社媪司。

文人慧业照元灯(墓前碑仍题明唐解元),烟穗前生记老僧。花坞吟尊延客赏,石湖钓艇沛吾乘。城开更注千年漆,松茂长搴百尺藤。疑冢却嗤铜雀伎,空教卖履望西陵。

这是嘉庆六年的事情,事见嘉庆《吴门补乘》卷三冢墓补。《吴门补乘》是乾隆《苏州府志》的续补本,作者钱思元,吴县浦庄人,师从沈德潜学诗,著作甚丰。《吴门补乘》是其精心之作,初稿完成于乾隆三十八年,后又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修改补充完善,体例严谨,真实可信。对于考订的史事,用按语的方式告知读者。关于唐寅墓的按语是:

六如居士卒于嘉靖二年,祝京兆志其墓云:在横塘之王家村,崇祯甲申,井研雷起剑与徐元叹、叶羽遐、毛子晋、马人伯、孙月在、释石林访得之,井研有记勒石。其桃花坞墓碑,则嘉靖五年,胡太守缵宗所制,疑欲立于横塘而未果者。桃坞丘陇特虚冢尔,好事者勿为漫堂所误。

谢家福与凌泗同辑的《五亩园志余》“胡太守碑”条云:

唐六如课佛于桃花庵,晚年悔其少时所作,瘗于庵之北,戏表其冢曰:“此即唐六如之墓”,实瘗文冢也。见《桴庵杂记》。今好事者目为六如葬处,且为胡缵宗墓碑以实之,若不知有横塘王家村之墓,亦奇。金云门女士《礼嬴桃花庵诗》云:“撩乱长明一琖灯,准提庵院剩残僧。桃花死占仙源福,好色生参佛地乘。醇酒妇人三了语,缰名锁利一缠藤。书生亦有冬青树,不独唐衢哭六陵。”自注云:闻真墓在横塘,此为疑冢。《闲亭杂记》余少闻长老议商丘宋先生修桃花庵事,以为庵乃伯虎生平读书处,其墓别在横塘,而胡缵宗墓石出于是者,疑桃花坞地当阛阓,或当时刻工在焉,刻成未立而遭变入土,以故未三百年复犁而出尔。是说是征,于鄹曼父之母之义也。王芑孙《渊雅堂文稿》

泗按:《闲亭杂记》“好事者为是碑以实之”,然是碑出土时,宋中丞亲自临察真赝之迹,当时必有辨之者。疑惕甫先生之言,故老相传为得其实。

也许,桃花坞的所谓唐寅坟,还真是因为唐伯虎葬文之处呢!准提庵内还确实有过“瘗文冢”。《五亩园志余》云:“明天启间,杨端孝奉准提象于桃花庵,因易今名。莲峰上人尝卓锡于此,作《准提庵八咏》”,其中一首《瘗文冢》云:

七子庵边墓(准提庵亦名七子庵),残碑记六如。文章何日瘗,烟草有谁除?流水空呜咽,浮云自卷舒。人传明月夜,光烛斗牛虚。

桃花坞内另一条与唐伯虎有关的地名就是“唐家园”。《五亩园志余》“唐家园”条云:

园在阊门内桃花坞,唐解元寅所居。徐应雷《唐家园怀子畏诗》:“借问桃花坞,新栽几桃树?园中老树根,昔人箕坐处。盛暑断不出,门外有车马。公卿排闼入,躶体松竹下。名士故逃名,谁与共明月。夜来闻叩门,知是祝希哲。漫应千金聘,笑掷千金装。空手归故园,政值菊花黄。不买青山隐,却写青山卖。物外有知心,人间徒问画。《百城烟水》

泗按:《府志》引《百城烟水》云:“顺治初,云间沈明生徙苏得之,构亭台,植竹木,有池曰长宁,跨池作亭曰蓉镜。又有梦墨楼、六如亭、桃花庵。明生精岐黄,当时称国手。”《百城烟水》无此文,不知《府志》何据?其牵涉桃花庵,滥觞于此。

家福按:《府志》:唐解元寅宅,在桃花坞后,仅存六如古阁。又有桃花庵,改准提庵。是庵与宅本非一处,庵在寥家巷内,宅在五亩园西。今宝华庵,即明生所构之唐家园也。原志以长宁池诸胜属桃花庵,兹特考正。

清嘉庆五年,唐仲冕重修

唐六如

居士祠时,可以说“已废”。因为唐仲冕自认为是唐伯虎的裔孙,而且成为吴县的地方长官,有责任修复之。甚至不惜“捐俸修治”。修缮完工后,请孙星衍写了一篇《重修记》,嘉庆《吴门补乘》卷三祠庙补收录全文如下:

吴县城西北有桃花坞,方志称为宋枢密章楶别业,明唐解元寅筑居于此,有梦墨亭,有祠祀六如居士及祝京判允明、文待诏征明。天启时,杨端孝大濴改准提庵。国朝宋抚部荦重加修葺,增建才子亭,得明知府胡缵宗题唐解元墓碑,因封树之。按之墓志称:葬横塘王家村,未知孰是。今陶山明府为六如居士之族,来官是邦,暇日行县,见其祠墓颓废,乃拓庵东别室,移祀唐、祝、

文三

君像,署其室曰桃花仙馆,出赀赎还。居民侵占墓地,周以缭垣,补种桃花数十株,复建梦墨亭,并辑刊《六如居士集》云。夫六如居士始以乡试第一受知于首辅梁储,继以漏试题事牵连,被黜为吏,终以先识佯狂脱宁王宸濠之祸,筑室斯地,鬻书画以自存。不修饰诗文,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识者惜之。传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又曰“将贪忽名,可货而赂”又曰“跅弛之士在驭之”,又曰“不见是而无闷”,推六如居士拒宸濠之识之坚定,当时或为梁储、程敏政

君子汲引,得竟其用,不有树立,亦当有所建白。不幸为傅灏、都穆所构。既耻卑官,隐居求志。其时若有知六如居士,如汉河南守之荐贾谊、安邑令之爱闵贡、唐当涂令之客李白者,则亦不至纵饮颓放,并不肯以著述自见,如张灵、徐渭之所为,且六如居士之文之行,俗人即不知之,其不为宸濠所污,固灼然照耳目者。于是,叹明之士夫无知人荐士之明矣!然六如居士卒以文酒自娱,毕其世不至汉党锢、宋党人、明东林之杀身,无益于国,反使怀才之士杜门裹足,不为时用,则又遁世无闷之学之出自天性者,今世知六如居士胜于知章枢密,又得族令尹修饰其故迹以传于后,不可谓非厚幸矣!吴之士今犹古也,意必有才如六如居士而不见是,而自放或过焉者,君子躬自责其驭之失其道欤?陶山明府以名下士,宰吴数月,廉声仁问翕然倾服士庶,又进其士之才者,贤者以身教之,邑之望风景从、束脩自好者,月异而岁不同,则不仅以此举为登临览观之胜,后世必有知人论世而信吾言之不诬者。

明府名仲冕,湖南善化人,乾隆癸丑科进士,特简江苏,历荆溪、奉贤、吴江令,调剧兹邑云。

唐仲冕自己也写了诗四律,以示庆贺:

绮罗弦管总成尘,一种才华阅世新。纵酒地为浇酒地,看花人是种花人。可怜谢客无遗宅,何必逋仙有后身。燕麦菟葵搜剔尽,绛桃依旧占芳春。(一)

第一风流自爱名,佯狂独得圣之清。奏书不逐严夫子,挝鼓真同祢正平。半偈悟禅空电闪,小楼读画尚花明。饶他文酒求余韵,三百年来识此生。(二)

吾宗衢后数尤奇,牢落悲深旷代知。一副青衫司马泪,几行红杏尚书词。衔碑士近要离 冢,拾翠人归短薄祠。千古英豪齐下马,况传华胄备官司。(三)

荒烟蔓草剩寒灯,仙馆重开问寺僧。五十步分樵采路,三千界扫辟支乘。乞花好句留楹帖,梦墨遗编付剡藤。表墓式庐吾岂敢,名流好事写韩陵。(四)

沈奎和陶山明府原韵:

莫嫌近巿总嚣尘,风月依然竹树新。天遣名流为地主,世知达士即仙人。竟偕文祝长携手,早笑机云自失身。散掷千金归故里,有人片碣记阳春。(自注:李梦阳为宸濠作《阳春书院记》,几至不测)(一)

廉吏从来畏近名,出山泉比在山清。万间广厦长思庇,三尺孤坟讵忍平。怀古如公题榜重,登楼有客看山明。子西旷达子方直,又见门才次第生。(二)

一第无缘命也奇,阐幽赖有两公知。赏音毕竟推吴令,奏曲还宜荐楚词。绿水一泓非旧径,桃花几树认新祠。谢询请为诸孙表(自注:事载《文选》),封墓高情在有司。(三)

逃名自礼佛前灯,领取头衔粥饭僧。白社禅从耽酒悮,青蝇隙自爱文乘。田园芜废留松菊,眷属捐除斩葛藤。如此长眠真有幸,几家吹笛上丘陵。(四)

(见嘉庆《吴门补乘》卷三祠庙补)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8年、1985年两次修缮唐寅墓。 在“名人”日渐成为一种新的资源,为文化旅游“加分”的今天,“名人墓”一时间成了香饽饽,苏州对于以唐寅墓为代表的名人墓的修缮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早在80多年前,李根源与前清苏州探花吴荫培曾经成立过吴中保墓会,他们对于文物的认识,已提高到历史文化的精神高度。经过他们的努力,几十处古墓葬得到妥善保护。时至今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保护?

1963年唐寅祠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早些年唐寅祠便是苏州版画院的办公之地,一直延续至今,保存相对完整的大殿依然是版画家们的创作之地。现存的唐寅祠建筑布局为单路三进。走进唐寅祠大殿,眼前的现状颇令人欣慰,屋面、门厅大木构架、木基层、门窗等保存基本完好。值得一提的是,门厅小木构件上的木刻雕花十分精美,虽历经沧桑依然很是炫目。不过,由于年久失修,唐寅祠也普遍存在油漆脱落、外墙体粉刷层大面积剥落等现象。此外,这处古朴建筑的天井铺的是水泥地,与整个环境显得十分不协调……

随着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唐寅文化区的启动,今年3月,相关部门正式开始启动《唐寅故居文化区修复性详细规划》的修订工作。5月《唐寅故居文化区修复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7月下旬,《唐寅祠维修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项目规划》在苏州市规划局网站及唐寅文化区内向社会公示,广泛吸取各方意见。22日审议通过了《唐寅故居文化区修复性详细规划》、《唐寅故居遗址复原整治设计方案》,标志着该项目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据苏州桃花坞发展建设公司副总经理曾身涛介绍,唐寅祠将在10月份进入修复状态,修复好的唐寅祠有望在明年年底前与市民见面。

相关链接:

在与唐寅有关的书籍中,经常看到以“六如”代替他,桃花坞的准提庵,也被唐仲冕称作

唐六如

居士祠,其中有六如亭、六如古阁等古迹。那么,六如的出典在哪里呢?《金刚经》有云:“一切有如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说的是一切事物,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靡常,执捉不住,如梦、幻、泡、影、露、电一样,似有似无,皆为虚而不实之相。这是唐伯虎崇佛悟禅的心得,看起来是超脱出世了,其实是对其怀才不遇的强烈愤世嫉俗!

相关推荐

哪些行业需要做网站?
365bet娱乐场网址

哪些行业需要做网站?

📅 08-28 👁️ 227
日语词汇
365bet娱乐场网址

日语词汇

📅 07-28 👁️ 8364
面容攻略
365bet官方开户

面容攻略

📅 08-07 👁️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