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探扬州,丈量古城的街巷(上)
(2022-10-24 20:51:31)
标签:
扬州古城
小秦淮河
南柳巷
埂子街
古寺古桥
分类:
旅游美食
扬州素有“巷城”之誉。老城区里有着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500多条老巷,这些巷子宽窄、长短不一,或直或曲,巷连巷、巷通巷,蜿蜒而又阡陌,真可谓绿扬城廓巷子深。
几百上千年的沉淀,小巷里密布着盐商豪宅、名人故居、园林花园、寺庙祠宇……正如《扬州城,巷子深》里所唱的“古城千年姿色好,全靠小巷作支撑,容光焕发惊世人。”
前些年扬州兴起古巷游,网上出了不少攻略和手绘图,引出笔者的兴趣。而笔者真正算得上探访扬州街巷应该是2019年的夏天,去年春天是第二次(参见:《扬州街巷: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
今年的夏天漫长而又炎热,40度的高温天都出现了好几天,不得不呆在家里避暑。9月下旬,乘着高温退去、天气晴好,笔者开启了三探扬州老城街巷的行程。行前做了一点功课,还手书了“小抄”以便行走时随时参照。
从西部客运枢纽乘K1公交车至萃园站,去了原为市政府第一招待所的萃园。很多年前就有了进去看看的想法。(萃园详情可见《扬州萃园,曾经市府的第一招待所》一文)
教场位于小秦淮河东岸、国庆路西。明末清初这里是驻军操练之处,清末民初却是扬州城最热闹的商业、娱乐中心,犹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如今教场大概只剩了个名称和遗址,早已寻不见当初的影子。
文昌中路与国庆路交叉口,西北角是原市政府大院,也是原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旧址所在;东北角是原环球商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火爆一时;西南角是萃园路礼拜堂,民国建筑,1923年由美国南方浸会联合会传教士毕尔士创建。
市政府、银杏树、教堂,加上人民商场,这些是笔者仅剩的为数不多的印象较深的国庆路沿线的几个地方,其它的还真不好说。
教场原本是笔者此行探访的重点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因工作关系常跑扬州市劳动局。当时劳动局在老市政府对面,办公楼南边就是教场,旁边的小巷进出的人员非常之多,里面的喧闹声不时传入办公室。当时也有想过什么时间进去瞧瞧。
教场经过商业改造后,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样貌,这种现代化的改造和建筑无法吸引笔者,草草地转了转向西进了西营小井巷。
巷口北侧有栋新修的老建筑,门口墙上的标识牌上写着“漆货巷酱业会馆”,是座二进二路合院式布局的清代建筑。建筑内是某个公司的办公场所,笔者入内参观时被劝阻了。
从巷口南侧破旧的窗口看去,里面堆放着许多老物件,旧式的大衣柜,老式的电视机,对笔者来说太熟习了。向上看去木板天花七零八乱,细看屋面还铺有望砖,这所房子当初建造时还是蛮讲究的。
从西营转入南柳巷,南柳巷北起文昌中路,南至甘泉路。柳巷之名或许与小秦淮河两岸的柳树有关吧。关于柳巷名字的来由还有八卦一说与花街柳巷有关,不知金庸大侠笔下的韦小宝是从花街还是柳巷去了京都。
探访南柳巷,主要目标是凌氏住宅和朱氏园。列入扬州市文保单位的凌氏住宅和朱氏园是民清建筑,现为民居。前者独门独院不对外开放,后者是大杂院。笔者曾有几次被人“轰出”的经历,在未经别人许可时可不敢入内。其实这两处宅子还真没啥看头。
南柳巷69号,清代建筑,水磨砖八字门。院内曾办过工厂。这栋清代老建筑百度词条注为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可该建筑门边未见文保牌,也没见历史建筑标志,感觉有点儿奇怪。
小秦淮河俗称内城河,是南北贯穿扬州明清古城的唯一的一条河流。横跨于小秦淮河上的桥梁约有十余座,多为砖石单孔拱桥。小秦淮河两岸有许多老杨柳树,不愧是绿扬城廓。
笔者从朱氏园折向小秦淮河边来到公园桥。公园桥始建于1918年,因清末民初民间集资在河西建造河滨公园而得名。公园桥,市文保单位。民国期间,这一带是扬州城最为繁华的休闲游乐地段,素有扬州“大世界”之称。
公园桥北不远是新桥,之南是小东门桥。小东门桥位于甘泉路上,始建于明代。小东门桥因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扬州破城后在此被俘而闻名。当初的木吊桥随着时间进程演变成砖石拱桥、钢筋混凝土仿古拱桥,至今未列文保单位。
流连于小秦淮河两岸却错过了著名的老字号“绿杨旅舍”。好在绿杨旅舍几年前曾陪无锡的同学去过一次,只不想走回头路了错过就错过吧。
埂子街,北起甘泉路,南至南通西路。埂子街因明嘉靖年间筑城疏濠、堆土成埂而得名。旧时,埂子街直通钞关(挹江门)民间也称钞关街。明清时期的埂子街是扬州城南北向的主干道之一,市井喧闹,商业繁盛。当年乾隆爷的马队走过埂子街而成为御道。
笔者从小秦淮河边沿逼窄的巷子拾级而上,来到埂子街的愿生禅寺。有关愿生禅寺更多内容可见《愿生寺:民国时期扬州所建最大的庙宇》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从愿生禅寺往南100多米向西转入太平码头(巷名),笔者再次来到小秦淮河边。相传乾隆年间徽商余观德在此建造了太平码头,人们可以在此乘坐游船至瘦西湖或游玩于小秦淮河上。建于清光绪七年(1868)现为市文保单位的如意桥横卧小秦淮河上,桥西是扬州有名的“大舞台”旧址。
小巷两侧的绿植盆栽,桥头的小店摊位及购物的市民,构成一幅老城街巷里温馨和谐的市井画面。
走过升益巷,巷里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让人眼前一亮。水井、盆景颇显生活气息,不对称的屋沿、墙面和窗户深得笔者喜爱。这户人家想必是风雅之家。
穿街走巷时几次碰到一个收废品的电动三轮车,不吆喝也不像笔者所住的小区那样循环播放电子喇叭,持一小锣、只击一声,基本无噪音也不扰民,体现了古城老巷弄里的一种底层文明吧。
达士巷,巷名出自巷内居住不少名流绅士,或说这儿曾住过许多外来的少数民族(谐音:鞑子)。电子地图上标注的“风帘翠幕”只是达士巷55号的门额,这儿被称之“荣园”里面有私家庭院园林,可惜并不对外开放。
小巷实在绕人,迷宫一般。借助手机导航和问路找到了永宁宫古戏台。找到又如何,只能看看门脸而已。东首的人家一问三不知,西边人家挺热心、邀请笔者入他家参观。这是一座扬州典型的三合院布局,坐北朝南的正屋,两侧厢房,大门东开。院里自建小楼一座。房子重修后焕然一新,主人不住准备出租。
沿永宁巷至木香巷,木香巷因巷内有木香园而得名。没有看到木香却看到波浪型的山墙,应是汪氏盐商住宅的最深处。没有闻香识女人的艳遇,更没有成为腰缠万贯富豪的可能,可以快乐的在古城青砖铺就的街巷里自由行走,体味着普通人的平淡生活不是挺好的嘛。应该说:很不错哦。
出了木香巷来到渡江路,小巷的宁静顿时被车水马龙的声音所掩没。两方天地、两个世界,笔者还喜欢宁静一点。
文/图:无翅之鹰
2022年10月22日
三探扬州街巷相关文章:
1.扬州萃园,曾经市府的第一招待所
2.愿生寺:民国时期扬州所建最大的庙宇
3.旌忠寺,扬州曾经的名刹之一
4.游仁丰里,有点小遗憾
5.阮元广场,寓廉于园
6.扬州,文昌阁附近随拍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收藏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游仁丰里,有点小遗憾
后一篇:又来探扬州,丈量古城的街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