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还在南山区的华为公司销售额突破了8亿元,员工超过1000人,但土地空间严重制约了公司的迅猛发展。在此之前,华为办公地点已几经变更。1991年,华为在宝安西乡租下一座工业大厦当工厂。[1]1993年,华为总部迁至南山区南油工业区深意工业大厦,集办公、食堂、宿舍等功能为一体,但生产基地还在西乡。由于员工需要在工厂、公司、出租屋之间往返,当时进出二线关政策所需的边防证、暂住证、户口办理等方面受到不少困扰。据华为供应链管理部总裁熊乐宁回忆:“有次回去换衣服洗澡,跑到村口就被抓个正着,边防证被没收,要第二天去派出所交罚款才取回证件。”[2]
高速发展的华为,土地空间已成当时的紧迫之需。
1994年,华为开始找岗头村商量用地问题,龙岗区、布吉镇为争取华为的进驻,向村民力陈其好处:“华为进驻,对于岗头村、布吉镇乃至龙岗区,都有极强的带动作用。不抓住这个机会,发展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陈小明回忆说,“当时支持与反对华为进驻的村民,各占一半左右。”反对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出让价格。[3]
今天华为总部基地所在地,在当时分别属于布吉镇坂田、雪象、岗头三个村,其中岗头占80%。按照当时的方案,这片土地以每平方米10.05元的价格转让。大多数村民都不接受,他们担心:土地出让之后,大家生活如何维系?
经过多轮协商,龙岗区采取税收返还并为村民预留一批土地的方式,取得了村民低价出让土地的支持。[4]
1996年1月31日,龙岗区政府在坂田村委会召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迁入坂雪岗工业用地问题协调会,以确保该公司17万平方米用地及其配套设施尽快落实,明确要以华为为龙头,带动布吉民营经济发展。
1995年,华为公司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5亿元,成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第26位,高速发展的华为已成为各方争取的对象。为此,1996年,深圳市政府特地安排南山区、龙岗区和宝安区主管工业的副区长分别到深圳市政府发表演讲,并邀请华为高层现场聆听。刚升任龙岗区副区长的欧官成在现场作了热情洋溢的“迎亲报告”。一番比较后,布吉的优势尽显:土地价格低廉,当时岗头村给予华为的土地出让价格为每平方米10.05元,地理位置优越,梅观高速于1995年就已建成通车。最终华为选择了岗头。[5]
多年以后,《华为基本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华为坂田基地奠基仪式的彭剑锋教授在一次口述中说,“当年我们还很诧异,为什么任正非选了这么块荒郊野外的地方,而不是在深圳深南大道附近选址?现在看来,老任的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结亲:共赴春天的故事
1994年,华为CC08程控交换机研发出来,主要市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国,企业发展面临转型。这一时期在华为内部被称为“二次创业”。企业规模急剧扩大,开始探索企业管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因此坂田基地的建立,对于华为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龙岗坂田天安云谷产业园。龙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各方面的协力推进下,1997年1月26日,华为坂田生产基地破土动工。首期工程占地1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程控交换机及其他通信产品。1998年,华为在龙岗坂田马蹄山的新建总部基地落成。
借彭剑锋教授的话讲,1996年到2004年,是华为公司创建之后面临困难最多、差点死掉的时期,也正是这一阶段,通过管理变革,华为销售收入成为国内第一,开始走向海外,成为国际化的公司。
迁入坂雪岗工业区的华为,面临两大挑战:内部管理改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都需要坚实的后方保障,特别是产能保障和团队生活配套的供给尤为重要。
1997年,龙岗建区不久,城市功能并未发育健全,基础配套特别是水电管网、道路都还不够完善。坂田片区的水、电不足以满足华为的生产需求;道路交通、生活配套不能满足华为员工的生活需求。当地开始为华为提供保姆式服务,听闻华为生产基地缺水,岗头村民都积极支持华为,迅速从梅林铺设一条6公里长的接水管到生产基地;当了解到供电不稳定时,当地立即动议修建布吉大芬变电站,为华为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6]
1999年,双向10车道的机(场)荷(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华为员工可就近从梅观高速上机荷高速直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亦可从梅观高速经皇岗口岸去香港机场,全国或全球出差都极为便利。但梅观高速所设的华为出口收费站经常造成大量拥堵,给华为员工出行造成极大困扰。龙岗区开展了多方协调工作,2011年,深圳市政府宣布梅观高速公路北移到清湖,2014年以回购的方式,取消了包括华为在内的四个收费站。地铁10号线于2014年12月动工,2020年8月开通,并专设了“华为站”。
深圳地铁10号线华为站。深圳地铁供图
为解决华为海内外员工及附近居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龙岗区2010年9月增办了九年一贯制的坂田新城学校(2017年改为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2014年建了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2017年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在坂田建立分校。目前坂田街道共拥有23所学校,除了深圳科学高中外,还有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华为员工子女可以“近”享优质教育资源。
后方稳定,华为“二次创业”进入了加速蜕变时期。
1996年,任正非从中国人民大学请来黄卫伟、彭剑锋等六位教授,编写《华为基本法》,[7]制度化、文本化华为的成功经验与思考。这部后来在企业管理领域如雷贯耳的《华为基本法》的编写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全部完成。
在编写《华为基本法》期间,任正非1997年年底赴美考察。任正非与休斯、朗讯、惠普和IBM四家企业深度交流后发现,和IBM相比,当时的华为人均效益只有它们的1/3到1/6。任正非邀请了IBM为华为做管理咨询,打造面向客户的供应链和组织能力建设,前前后后交了40亿元人民币的学费。[8]
除了IBM,华为还请擅长精益生产的日本丰田退休董事做顾问,请德国弗劳恩霍夫制造技术研究所的院士及其专家团队来改善厂房工艺设计和自动化,请西门子管理学院帮助推行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请美国杜邦公司咨询安全生产,[9]形成了“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的著名研发和运营体系。
这一系列举措,锻造了公司钢铁般的战斗力,让华为在自主研发和市场开拓两个方面都取得非凡的业绩。2004年10月,华为成立海思半导体公司,开始独立研发芯片。2005年,华为已经成功进入俄罗斯、印度、中东、非洲和欧洲市场,海外销售额与国内市场相当。在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华为首次占据榜首,结束了飞利浦连续10年的榜首地位。
2013年华为将研发和技术分离,成立了5G研发团队,启动5G技术研究;2014年,发布全球首款4核手机处理器麒麟910,开启了智能手机芯时代;到2015年,华为已成为全球500强企业,产品销售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世界各地的大学、通信公司、行业组织广泛建立合作,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华为的发展对龙岗而言,其增益是极其显著的:1998年,华为营业收入便达到了89亿元,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并逐步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其上缴的税收就占到当时龙岗区的2/3。华为对产业链、人口和资本的聚集效应也逐渐显现,坂田成为深圳开发的热土,岗头村的村民也迅速享受到了发展红利,自留的土地也开发成了天安云谷。2016年,岗头村村民人均分红已达8万元。“我们从没想到发展会有这么好!”陈小明说。
并肩:比翼齐飞的跃迁
2016年,华为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个5G端到端系统互通验证,5G通信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年报显示的全球纳税额为143.01亿元,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也正是这一年,龙岗区推进“深圳东部中心”建设,税收总额猛增为623.25亿元。这些发展的背后,是华为公司的发展跃迁和龙岗城市发展的快速转型。
《华为基本法》的第一条第二款写道:“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这种专注,让华为将精力聚焦到了主要赛道上,换来了企业发展的星辰大海。
2016年,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接受记者访谈时谈到了华为成功的秘密: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量”炮轰这个“城墙口”,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华为领先了世界。
2018年,华为海思麒麟980发布。作为全球首款7纳米制程芯片,它的诞生,标志着华为在芯片设计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华为手机以2.4亿台出货量超过美国的苹果,仅次于3亿台的韩国的三星。
2019年5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进行全面的非法制裁,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名单”并不断加码,禁止华为使用美国芯片设计软件、禁止含有美国技术的代工企业生产芯片给华为、禁止拥有美国技术成分的芯片出口给华为,同时利用其国际影响力,不让其盟友与华为合作,压缩华为国际市场,企图击倒华为。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面对泰山压顶般的形势,企业转入极限生存模式,启用了“备胎”鸿蒙系统,同时开始整合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寻求芯片生产替代,并进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多方发力,在自救的同时寻求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安全。经过几十万员工1500余天的日夜奋战,华为完成了原生鸿蒙系统的底座、应用和生态的全面突破,成为支持万物互联的强大操作系统;2023年8月发布的华为Mate 60 Pro手机,所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尽管没有使用EUV光刻机,仍然实现了7纳米工艺的芯片制造,标志着华为突破了美国的芯片制裁。
而在智驾领域,华为通过与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汽车合作,分别打造了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四大智驾品牌,成为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
伴随着华为的腾飞,龙岗区服务产业发展等能力也在不断跃迁。龙岗区在服务中学习服务,通过聘请华为高管为干部职工培训现代企业管理,甚至联合华为为辖区各类企业问诊把脉,为辖区企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优化了龙岗的营商环境,迎来了产业发展的大爆发时期。到2019年,龙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5.78亿元。其中,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692.35亿元;而体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1934.64亿元。除华为外,龙岗区还聚集了以比亚迪精密、云天励飞为代表的一批高端制造企业,形成产业组团,分为ICT(信息通信技术)、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元器件、绿色能源、生命科学和创意生活六大产业集群,仅坂雪岗科技城就有36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年的龙岗区,已第二年成为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树立了亚太地区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中枢的绝对优势地位。
华为(龙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龙岗融媒资料图
面对华为发展承压的困境和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龙岗与华为在一起“过冬”的同时,提升发展质量。在财政收入大幅缩减的情况下,龙岗区强化了与华为的合作。2020年,成立华为(龙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计划用5年时间,构建政府、工业云服务商和工业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投入3亿元至4亿元,帮助龙岗区160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000家中小企业上云转型;2021年,龙岗与华为合作打造龙岗区智慧城区运行管理平台体系;2022年,与华为智能终端签订协议,推进空间智能合作,打造“数字家庭”试点的典范城区;2023年,华为、中邮普泰与龙岗区在智驾软件、鸿蒙智行领域全面深化合作,加大业务布局;2024年,龙岗区核发了华为百草园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用地批复,并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华为的技术、服务、生态等优势,推进龙岗区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领域的全面创新发展,要将龙岗打造成为城区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全球样板。
龙岗新型智慧城区运行管理中心。龙岗融媒资料图
28年来的成长发展,华为与龙岗相互滋养、使命同行,成就了能量叠加、共创荣光的交响。今天的华为,“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天的龙岗,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其未来发展可谓“风正扬帆正当时”。随着“培土倍增”和“四有”(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系列方案的出台,华为与龙岗在培育新动能、制胜新赛道方面的紧密合作、双向奔赴,龙岗必将迎来新的腾飞!
观察眼
下一个华为在哪里?
华为总部的深绿色玻璃幕墙,在霞光中晕染出宝石般的光影。这个扎根龙岗28年的巨擘,从“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一个烂棚子里起家”,以“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的勇毅之心,一路弄潮破浪走到今天,在科技革新的时代洪流和龙岗这片沃土上,历经淬炼煅造出傲立于世的巨人之姿。
位于龙岗区坂田街道岗头社区的华为总部基地。龙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今天,信息社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可想象。龙岗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纽带上,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土壤,在等待着新的种子萌芽。
新近出台的“培土倍增”和“四有”行动方案,正在以创新要素重构的方式,构建龙岗全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华为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凝聚态拓扑研究正在驯化光的野性,众多科技英才的聚集则在引发一个创新的起点。
它可能在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静默出土,也可能在平湖某个电商平台之上偶然萌发,抑或在某间作坊或电竞的键盘之间生出根芽。当一群矢志青年无需困顿在房租里、不被驱逐于产值前,他们的梦想就会发芽;当基础研究、工程转化、制造应用在一群“不怕虎”的年轻人之间形成闭环,DeepSeek时刻就可能出现。
华为开发者大赛·深圳赛区龙岗分会场在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展示中心举办。龙岗融媒资料图
按照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组合进化论”,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可能是华科创智的纳米银线技术的裂变生长,也可能是光峰科技的拓扑变换……当下,他们可能需要从容的时间、安静的环境,或是普罗米修斯般的资本火种,才能激起一个创新蜂群。
回望1997年,华为走进“非洲”般的岗头村开启二次创业,涅槃为一艘产业巨舰。那么,下一个华为在哪里?
答案可能不在寻找“下一个”,而是让万物美好生长的土壤足够丰沃,让每一粒种子都能“秀于层林而无惧风雨”。
他们可能在龙岗的“培土倍增”计划里,可能在“四有”行动中,更可能在龙岗青年对探索的欲望里。当城市对青年变得友好,这里就会生长成为创新的雨林!
参考资料:
[1] 吴春波.《华为没有秘密:华为如何探索和坚守常识》,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引用位置:附录“华为大事记”篇)
[2] 田涛.《华为访谈录2》,中信出版社,2022年版.(引用位置:“访谈9熊乐宁”章节)
[3]《布吉记忆》编委会.《布吉记忆:奇迹与光荣》,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第159页
[4] 南方+.岗头“蝶变”:从种菠萝的贫困村到华为总部智慧社区[新闻报道].2019年9月26日
[5]《布吉记忆》编委会.《布吉记忆:奇迹与光荣》,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第161页
[6]《布吉记忆》编委会.《布吉记忆:奇迹与光荣》,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第162页
[7] 吴春波.《华为没有秘密2:华为如何用常识塑造》,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引用位置:“编外补拾 往事如云”章节)
[8] 余胜海.《任正非讲给华为人的100个故事: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引用位置:“花40亿元人民币拜IBM为师”章节)
[9] 深圳商报. 每28.5秒生产一台手机!探访华为终端生产基地[新闻报道]. 2019年1月15日
来源:龙岗融媒(特约撰稿人 黄腾龙)
责编:邱妍灵 刘若珺(实习)
校对:王蓉
点
和
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